声明: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,转载需注明出处
全媒体记者:赵笠芯编辑:常明明 责编:卢冀明
在位于海港区卓众医院8楼的一间工作室里,43岁的王丽萍坐在轮椅上靠着工作台窸窣打磨皮料,身边,几名穿着统一工作围裙的“伤友”同样忙碌着。
剪裁、缝纫、压制……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,9个月来,这是他们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工作的地方。
“人生发生了变化,但我们双手好使,我们想生活得有价值,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。”这是王丽萍常说的一句话。2015年,王丽萍因疾病被诊断为脊髓损伤,那时她可爱的儿子才两岁半。从伤痛中走出后,王丽萍开始从网上了解脊髓损伤,每天练站立、练蹬车、用绳子做仰卧起坐,通过论坛和与其他“伤友”交流学习,她已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。2019年,王丽萍与朋友联合成立了秦皇岛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,用科学的方式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走出来。“秦皇岛一定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,在角落里生活,他们要想出来很多要靠家人,前期我们有生活重建,我就想,应该延伸出来职业重建。”王丽萍说。抱着这样的想法,今年3月,在卓众医院副院长杨滨生的支持下,王丽萍的“残疾人手工坊”正式成立,就设在医院8楼,成员大多是脊髓损伤者和一些聋哑及腿部有残疾的人士,大伙儿确定了做皮具的方向后,便开始买原料、工具,拜师学习。几个月的学习,很多人从最开始连线都不会缝,到如今已经能独立制作出精美的腰带、皮包。走进手工坊,房间一侧的大柜子里已经摆满大伙儿做出的各种皮包、钥匙夹、鼠标垫等皮具样品,每一个都做得工整、细致,款式非常新颖,其中还有不少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的。“感觉自己回归社会了,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,不是在一个角落生活,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谈谈心,怎么上厕所、买菜、做饭,相互交流是一种相互陪伴。”王丽萍告诉记者,伤残对于他们来说,是一次生命的重建,两种不同生活的体验。她希望大家买他们的东西不只是出于同情,而是因为真正喜欢。今年7月,王丽萍将“残疾人手工坊”更名为“生命重建手工坊”。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销售问题,虽然他们在快手、抖音等平台销售了一些,也有很多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购买,但打开销售渠道仍是难题。2022年,王丽萍有一个小目标,“希望让每个小伙伴都能有差不多的收入,哪怕500元呢,大家会更有动力!”
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